中國古代人的生活是什么樣的?
有的人說,是夜半客來對坐羅漢床上手談一局,閑敲棋子落燈花。
有的人說,是斜依在羅漢床上,品賞春雨如酥的小巷中款款走過的佳人。
還有的人說,是半躺在羅漢床上看看書,旁邊的小炕幾上擺著三五香櫞,書香合著果香,叫人慵懶的昏昏欲睡……
羅漢床的出現(xiàn),貫穿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,從唐朝一直盛行至今。
?? 何為羅漢床?
羅漢床是明式家具中臥式家具的典型代表,是最具陳設(shè)性與觀賞性的家具,也是四大類床具中經(jīng)濟地位最高的一種,被王世襄先生稱之為“最理想的臥具”。
關(guān)于床,《說文》中它的解釋是“床,安身之坐者”,漢劉熙的《釋名》中說“人所坐臥曰床”,這里講得很清楚,古時的羅漢床兼有坐、臥兩個功能。
羅漢床一般體形較大,又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類型。有束腰且牙條中部較寬,曲線弧度較大的,俗稱“羅漢肚皮”,故又稱“羅漢床”。
?? 羅漢床的由來
“羅漢床”是一個非常粗俗的名字,至今沒有學(xué)者能夠很準確地解釋出它的來歷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羅漢床是從“榻”演變而來的,為了防止榻上的東西掉落,人們將建筑的圍欄移到榻上,逐漸形成了羅漢床的雛形。
早期的羅漢床,圍欄的形式基本與建筑欄桿一樣。稀疏的格柵圍在榻上,對人和物品都是一種保護。再往后,圍欄變得封閉,有了擋風(fēng)的作用,其實是榻和屏風(fēng)結(jié)合為一體的家具造型。這種家具形式,一直延續(xù)到幾十年前,稍微富足的人家?guī)缀跫壹冶貍?。乃至明清時期的皇帝寶座,都是以羅漢床為原型的設(shè)計,只是尺寸上面比羅漢床小了很多。
羅漢床的名稱由來,沒有詳實可靠的文史資料記載。比較接近的,是明末文震亨的《長物志》中,提到一種尺寸稍小的長方形坐具,俗稱“彌勒榻”,常被人用來打坐修禪。
彌勒榻是什么?它很像佛教中的須彌座,是一個平面,沒有圍子,后來加上圍子就叫羅漢床,人坐在上面,就跟彌勒佛一樣。
學(xué)者們一致認為,中國古家具的成形,與佛教傳入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(guān)系。與彌勒榻的稱謂一樣,我們有理由相信,羅漢床的名稱,一定與佛教有關(guān)。
而羅漢床逐漸演變到明清以后,變成了一個待客工具。
《后漢書·徐稚傳》曾記載了一個故事:
太守陳蕃從不接待賓客,只有高士徐稚來時才特設(shè)一榻,等他走后,又將這榻懸掛起來。后人便以“陳蕃下榻”來贊揚那些禮賢下士的人。
作為榻的變體,羅漢床也漸漸成為待客的最高級別。歷代以來的畫作中,也多有表現(xiàn)古人以羅漢床待客的場景。
?? 羅漢床——“美而實用”的家具
羅漢床的出現(xiàn),貫穿了文人墨客們的生活,從唐朝一直流傳至今。如今,我們所見的羅漢床多為明清式樣,線條簡潔,剛?cè)嵯酀虾喖s內(nèi)斂的文人審美。
作為“美而實用”的家具,羅漢床可不只是擺著威風(fēng)。床上放炕幾,獨處時可讀書、賞畫,也可以撐著一只手,支著腦袋望窗發(fā)呆。
朋友來訪,可邀請上坐,閑聊、品茗、對弈,興致來了,小酌兩杯也是樂事。去掉炕幾,累了就靠一會兒或午休,最是方便。
一張羅漢床,沉淀著傳統(tǒng)中國的悠長記憶。從孩童到年邁,經(jīng)年相伴,氣息相融,成為家的一部分,難以割舍。也許,家具的生命力,就在于此。
?? 羅漢床鑒賞
古森紅木的素面羅漢床既有宋代典雅平正的藝術(shù)風(fēng)格,又兼具了明式簡約風(fēng)尚的審美情趣。
素面羅漢床具有典型的明式風(fēng)格。羅漢床箱型榻中間用于支撐的腿足逐漸減少,甚至完全省略,只留下最外側(cè)的腿足。而原先垂直相交的板足,漸漸融合為實木的方腿,底部的勾尖進化為馬蹄狀。
此件羅漢床,為印尼黑酸枝(闊葉黃檀)精制而成,木質(zhì)光滑,榫卯嚴密。羅漢床搭配同材質(zhì)無補炕幾,用料上乘。其造型古雅、色彩純凈,并且內(nèi)斂天真,不事雕琢,以質(zhì)樸取勝,給人清淡雅致之感。
如此一件羅漢床用材重碩,造型淳樸大方,簡練中寓精致。整體顯得渾圓肅穆,端莊沉凝,與素面格調(diào)搭配,甚有古趣。